汽车行业: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智能汽车

中国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产销量均已接近全球三分之一。2018年至2020年因补贴及疫情等外部因素,导致中国汽车总销量有所下滑,2021年以来虽受汽车芯片短缺等因素扰动,但汽车产销同比仍有明显增长。

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0%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十分亮眼,总体销量较往年呈上升态势,这也是一贯推行新能源政策的结果。业内普遍认为,伴随疫情影响有望逐步消除,同时叠加汽车行业新四化拉动下新能源汽车持续放量,汽车行业已重回景气上行通道,未来外部扰动因素改善下产销量有望提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10万辆,同比增长3.1%。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130万辆,同比增长5.6%;商用车销量为480万辆,同比下降6.4%;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500万辆,同比增长47%。

同时,智能汽车销量占比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统计口径中智能汽车必须配备有L2级以上辅助驾驶能力,并同时具备车联网、OTA升级功能。据民生证券测算,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渗透率已基本维持在30%以上,燃油车虽有波动,但整体仍维持上升走势。

图: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占比整体维持30%以上水平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

自2021年1月至今,北京、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及广州、无锡、长沙、武汉等主要城市纷纷在政策指引下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引领汽车智能网联的发展与落地。伴随示范区的陆续设立,汽车智能网联已迈出关键一步,政策指引与示范区实践结合下汽车智能网联进程有望加速推进。

观察: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智能汽车

随着智能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提高,以其为基础的车联网、智能驾驶技术应用渐次展开,政策重心也转向推进交通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落地,加强网联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智能汽车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巨大,为了加强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2021年5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该规定在明确适用范围、处理原则的基础上,对运营者信息和数据处理规则、境内存储规则、数据出境规则以及监督报告要求等进行了细化规定。

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该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做出规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

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对其监管必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支持养护等传统线下行业,更触及通信、互联网、智能交通管理等线上行业乃至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业态、新技术。

数据信息法律监管的完善,给高速发展的智能汽车及其背后的衍生产业建立了围栏,也给产业未来能够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不论是智能汽车还是车联网产业的哪一个服务大类,往往都要依托“数据信息”这个核心要素,它也是智能汽车未来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迈进的关键所在。

智能汽车拥有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全新的局部硬件以及更多全新的软件功能,这就意味着,在原有以驾乘为主的安全因素基础上,它还有更高的软件安全和数据保密要求。尤其是伴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车内的软件占比越来越大,在运行时需要确定具体行为的部分越来越多,网联化又使车内与外界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这便在车辆自身驾驶安全层级之上,又带来了车辆远程操控与数据传输安全等问题。

自动驾驶当下可谓是智能汽车产业红得发紫的技术,不仅众多车企在积极投入研发,更吸引大量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的投入,最终目标是由人工智能接管驾驶操作,以及突破人在车辆高速运动中感知和反应的局限性,从而显著减少交通事故。甚至往远期看,它还能提高交通效率以及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劳动力成本问题。

然而,因为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人们开始反思,什么样的自动驾驶技术才是市场最需要的。许多车企在2021年紧急修改自己的广告语,如“自动辅助驾驶”的“自动”二字被删除,对外宣称汽车具有“L2+级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因为L2+级是一个更为模糊的说法,借此避免对车主造成信息误导。

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直接关乎人们驾驶的安全,因此被市场广泛关注,但智能汽车安全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现在很多智能汽车有自己专属的App,车主通过登录就能远程操作汽车,但需要在其中输入很多个人信息。如果有人入侵到车机系统里面,或者拿到车主的手机黑进App,不仅车主的个人信息将变成别人的囊中之物,连汽车使用都失去了保障。

汽车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体现在驾驶安全,甚至汽车信息安全问题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是人身安全。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法律建设正在逐渐完善,安全也有望成为智能汽车下一阶段的分水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kj/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