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融资13亿,叫板特斯拉的毫末智行新晋“独角兽”

12月22日,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毫末智行宣布完成近10亿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团、高瓴创投、高通创投、首程控股、九智资本等。本轮融资过后,毫末智行估值预计超过10亿美元,自动驾驶领域又一独角兽诞生。

实现智能驾驶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

根据其融资历程来看,今年2月10日,毫末智行获得长城汽车一笔融资,金额不详。同月22日,毫末智行宣布完成3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首钢、美团、高瓴等。

图源:天眼查

10个月融资13亿,毫末智行因何受到投资方如此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是长城汽车旗下的一家致力于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前身为2015年长城汽车成立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

针对特斯拉的纯视觉体系,毫末智行新发布的雪湖体系

虽说是一家初创公司,但毫末智行的实力有目共睹,在12月23日举办的首场“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总结了其在2021年取得的相关成绩:

  • 2021年,毫末辅助驾驶系统已陆续搭载至魏牌摩卡、坦克300城市版、魏牌拿铁、魏牌玛奇朵、哈弗神兽等共计5款车型数万台车上;
  • 乘用车用户行驶里程突破400万公里、未来三年搭载100万台乘用车;
  • 末端物流无人车方面,毫末迎来第1000辆车量产下线;
  • NOH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研发落地速度仅用8个月,全球最大算力平台小魔盒3.0、三年乘用车100万车队、数据智能等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
  • 2021年实现数亿元营业收入;
  • 发布国内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雪湖)。

一家传统汽车与互联网“混搭”的自动驾驶企业

据悉,毫末智行的核心团队一部分是以前长城技术副总工兼智能驾驶开发部部长、现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为代表的长城汽智能驾驶研发团队的成员,汇集众多十年以上经验的汽车研发工程师;

核心团队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在全球无人驾驶处于领先地位的百度Apollo团队、华为团队,CEO顾维灏、COO侯军等人的加盟为长城汽车注入了更强大的互联网基因,其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造诣,将进一步推动毫末智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落地。

可以说,毫末智行是一家典型的传统汽车与互联网科技公司“混搭”的自动驾驶企业。背靠主机厂,可以得到长城汽车所有的车型平台和零部件资源支持,同时拥有互联网基因,令毫末智行在成本控制、产业链协同、技术落地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这或许是其频频受到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

整体来看,毫末智行的发展模式为“汽车主机厂+科技公司”。其中长城汽车负责战略与产品,毫末智行负责技术与生态的构建。具体到业务层面,一方面能快速实现产品落地,并产生大量数据;另一方面则能实现数据的快速分析,并反哺业务。

图源:网络

基于此,毫末智行制定了属于自己的“风车战略”,以数据智能为核心,以乘用车无人驾驶、无人驾驶物流车、自动驾驶硬件三条业务线为叶片,形成良性循环。以最小化产品起步,实现商业化运转并自我造血,从而带来源源不断的商业能量。

目前,毫末智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乘用车自动驾驶系统和企业物流车自动驾驶方案,面向乘用车和低速末端物流市场形成了双产品线战略。核心业务包含乘用车、无人物流车、智能硬件等。

在乘用车方面,毫末智行主要为长城旗下车型提供无人驾驶技术;在乘用车之外,毫末智行与美团、阿里巴巴等公司合作,致力于推出无人配送车、智能硬件等产品。

在乘用车方面,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今年4月份开始规模化商用。预计到2022年底,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将落地长城汽车34款车型,约占其整体待上市车型80%,预计未来三年搭载的乘用车总量超过100万台;

在末端物流无人车方面,2021年下半年开始,毫末智行已与美团、物美等行业领军巨头合作,将无人配送车陆续落地到社区、园区、校园等特定场景中。

有业内专家表示,自动驾驶是一场持久战,已经从技术聚焦转向针对场景的量产落地,而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22年或将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分水岭之年。这场战役中,谁能率先落地从高速进入城市场景,谁能快速实现规模化量产,谁就有机会赢到最后。

命好是少数,绝大部分自动驾驶公司难以突破商业化瓶颈

数据显示,2018年自动驾驶零部件和方案供应商融资额由2017年的53.69亿元上升到162.31亿元。2019年,自动驾驶产业曾走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一方面,鲜有资本和创业者再像以前那样探讨乘用自动驾驶,乘用自动驾驶走入瓶颈期;

另一方面,能够更快商业化的货运自动驾驶异军突起,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究其原因,自动驾驶仍面临技术不成熟、路测量有限、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法律法规约束等困境,这也使得资本市场趋于理性。

云启资本相关投资人曾表示,

在早期的技术导入阶段,资本看好技术的长期潜力而非当期业绩,大多是投资赛道占位逻辑,但三年、五年之后,资本的市场注意力将会转向当期收益。换句话说,尽管自动驾驶的市场很大,但落地时间相对较长,而资本的耐心有限,如果这么高的估值还需要等这么长时间退出,非常不划算。

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自动驾驶始终无法完全突破落地关的现实。业内人士曾表示,现在自动驾驶车辆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大量数据的验证。尽管国内有一些自动驾驶团队已经研发出一些测试车辆,但苦于法规约束无法真正上路。

很多时候,车辆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半封闭区域行驶,车辆得不到真实交通环境下的测试和优化。一旦上路,各种状况都会发生,车辆根本没法应对,也就无法获得大规模数据,进而反哺技术,更无法形成正向循环。

如此看来,真正的自动驾驶时代似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到来。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在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发展,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将会受到相关产业多维因素的促进与制约。

同时,自动驾驶发展将重塑汽车及相关产业业态和价值链体系。有别于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部分中国汽车厂商仍在激光雷达路线上投入重金进行测试。而此过程中所需的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与高精定位等关键设备、技术或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kj/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