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沃破产,谁在悲伤?

没能熬过2022。

11月29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法院宣告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的公告。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11月29日作出(2022)京01破91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宣告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法院认为,根据债权确认结果及经评估确认的债务人资产情况,宝沃汽车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已经明显小于负债、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截至目前,无人提出重整获和解申请。综上,宝沃汽车已具备宣告破产的法定条件。

讲故事的宝沃

对于破产,宝沃俨然驾轻就熟。

宝沃品牌于1919年在德国工业城市——不莱梅建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凭着其优越的产品表现和豪华属性,成为德国第三大汽车上产制造商,仅次于奔驰宝马,占据德国60%以上的出口额。然而,由于产品力下滑,经营不善等多种因素,宝沃在1961年宣布破产。

或许,连宝沃自己也没能想到,时隔半个世纪后,竟神奇地在中国“复活”了。

2014年,宝沃品牌被中国北汽福田以500万欧元收购,德系品牌在中国王者归来的言论甚嚣尘上。营销调性上,即便是没有乘用车战绩的福田主导,却依旧打造了“奔驰、宝马、宝沃、奥迪,德系同门四兄弟”的概念,意图烘托“BBBA”格局冲击高端市场。

2016年,宝沃BX7正式上市,截至2016年12月底,宝沃累计销量订单近4万辆,月均销售5,500辆,创造了中国市场新进入品牌的销售奇迹。

但好景不长,随着宝沃逐渐深入市场,产品质量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

彼时,大家逐渐意识到,宝沃只是福田从德国买来的一块“牌子”,没有任何技术和管理的支持,无论是研发、制造,还是装配工艺,都来自福田汽车本身。

曾经烙上的“德系”标签,也沦为了“致命伤”。此后,无论福田多么努力,宝沃品牌始终没有起色,甚至成为了亏损的漩涡点。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宝沃三年累计销量为10.69万辆,累计亏损40.14亿元。在福田2018年亏损的35.75亿元中,宝沃占亏比70%,福田被严重拖累。

2018年,宝沃被福田汽车转手给长盛兴业,其幕后的实际买家是神州系,陆正耀成了宝沃汽车董事长。对此,他认为,“宝沃汽车品牌和产品本身无毛病,唯一的问题是车卖不动,而卖不动的根源则在于传统的产销模式。”

而这样的话术之下,这个跨洋“复活”的故事似乎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救赎和自我救赎

“被谁复活,又被谁杀死?”

野心勃勃的故事开始,却总是逃不开悲惨结局的命运:从德国到中国,从福田到神州,宝沃将各方拖入了无尽的资金黑洞。

消化三年,福田还是被持续亏损的宝沃所“拖累”。截止目前,宝沃尚有股权转让价款、欠款等未结清,加上投资收益等事项,预计影响福田汽车去年利润总额-53.26亿元。

“本应在一年内回收的股权转让款,有14.8亿元神州始终没有支付。福田汽车对宝沃的46.7亿元股东借款,更是回收无望,公司只得接受以资抵债。”而这一资本运作方式,被股民称为“以福田的资产抵福田的债”。

事实上,刚刚收购宝沃时,神州系很风光。

彼时,陆正耀不仅让宝沃“起死回生”,还给它披上了新零售的外衣,攒了一个野心勃勃的造车局。但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左手资本,右手营销。

或许,你不知道福田时代的“BBBA”,但你也许听过神州时代的“贵就是好,好就是贵,好贵”。

2019年,凭借着郎永淳与虎哥的“魔性洗脑”,宝沃强势进入大众视线。与疯狂营销同步进行的,还有高密度的促销补贴,让人一度以为宝沃和瑞幸一样,似乎有烧不完的钱。

不过,在重要的新车推广和新技术研发方面,宝沃却鲜有动作。

被神州收购之后,宝沃接连缺席了当年三大国内车展。产品层面,也几乎没有推出全新车型,仅在2019年年中推出2020款BX5,但只对部分配置进行升级,整体没有作出较大改动,甚至车辆外观都与上代产品相差无几;其年底,宝沃还推出一款在市场上毫无亮点的小型SUV宝沃BX3,而这正悄悄埋下了祸根。

起初,一剂猛药灌下,宝沃瞬间回血:

这一年,是宝沃最风光的时期,年销量达到5.45万辆,同比增长65.58%。 只是,在没有推出一款新车的前提下,资本营销的威力真如此神奇?

在复盘宝沃的增长缘由,不难发现其大部分销量来自于神州系内部消化。从神州租车的财报中可以看到,2019年,神州租车最大供应商——宝沃的采购量占其总采购量的比重高达60.53%。

然而,靠“自产自销”方式,显然不是长远之计。

2020年,神州优车遭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牵连,无法再为宝沃汽车输血。而始终被营销包装,产品战斗力孱弱的宝沃,自然无法在市场上厮杀,很快,宝沃汽车便陷入了经销商大面积退网、销量接近归零的沉寂。

数据显示,2020年宝沃汽车的销量仅8740辆,2021年腰斩至3612辆,该销量对一家车企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存在感。

4月8日,福田汽车申请宝沃汽车破产清算;11月29日,8年的中国“复活”之旅正式画上了句号。

“从翻身棋子,沦为弃子。”这一场场无关技术与产品的买卖,最终拉下了帷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wh/1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