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70周年,回顾中国汽车工业逆袭史,从被动挨打到第一出口大国

7月3日,我国生产的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在广州下线。从零起步,到如今的2000万辆,中国自主汽车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成绩单,也为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送上了最好的献礼。

回望过去的70载,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出身于草莽,内有技术壁垒的压制,外有进口车上演“狼来了”,内忧外患。再到如今实现弯道超车,领先于全球的汽车市场规模,中国汽车工业前进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7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工业总产值仅为140亿元,农业占比基本达到90%。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多年,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

毛主席也曾感慨“我们能造桌椅板凳,能种庄稼,能生产布料,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自己生产。”属于中国人的“汽车梦”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种下了种子。

真正让中国制造汽车的种子开始萌芽,还是在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奠基。为了办好“中国人的汽车”,长春市政府将当年的市政建设费用基本都用在了一汽的身上,超过3万人的机关干部自发加入到一汽建设中来,每天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天南海北被运送到建设工地上。

历时三年,在1956年7月,属于中国人自己研发的第一辆解放牌国产汽车解放CA10型载货车正式落地,让中国摘掉了“不能自己生产汽车”的帽子。而这款“大鼻子”解放卡车,也成为老一辈人群共同的记忆。

从1956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工业虽处于长期“闭关锁国”阶段,与全球汽车市场脱节,但产品上新速度却并不缓慢。在1958年正式推出中国第一款轿车“东风”后,全国各地就掀起了“造车热”,北京、上海、南京等相继成立汽车制造厂,红旗、井冈山、凤凰等轿车型号陆续出现在国内市场。只不过因为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并不高,汽车多扮演公务车和出租车的角色。1978年全能产量也才14万冒头,还赶不上当下一家车企的销量。

1978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也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去”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汽车市场。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闭关30年的中国市场早已被外国汽车市场远远抛在身后,使用的技术还是德国汽车半个世纪前所使用的。“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也由此诞生,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将外国车引入国内市场,进而学习先进技术。

1983年,上海汽车厂成功组装第一辆桑塔纳轿车。1984年,德国大众和上汽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宣布上海大众汽车正式成立,也开始了外资车企扎堆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时代。此后,1985年3月,标致汽车和广汽公司成立合资车企;5月,庆铃汽车落地重庆,成为首家中日合资车企;1988年,奥迪落地长春,一汽奥迪正式成立;1992年,东风汽车与雪铁龙共同成立的神龙汽车落户武汉;1993年,长安铃木落地重庆……

面对合资车企的扎堆入局,受到冲击最大的必然是技术老旧的自主品牌,众多自主车型在当时被迫消失在茫茫车海中,甚至“当家花旦”红旗也因为油耗大、产量不稳定等缘故被迫停产。同时,当时中央提出的“三大三小”规划,即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和北京、天津、广州三个轿车生产点的政策,对于当时的自主品牌无疑是一盆冷水,阻碍规模扩大化。

但每个时代都有英雄,面对合资品牌的大举进攻,自主品牌也吹响了自己的反攻号角。首先便是出身于冰箱产业的吉利汽车,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出了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在1997年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车企,98年推出了售价仅为5.8万元的吉利豪情,这款车型虽销量很低迷,但却通过较低的售价,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当时合资车企玩命涨价的趋势。

紧跟其后的还有魏建军的长城汽车,其用六年的时间推出了第一辆长城迪尔皮卡,并在次年成功出口到了中东地区,拉开了中国市场进军海外市场的大幕。同期的还有奇瑞汽车,其起源于芜湖市政府的汽车项目,借助英国福特的一条发动机生产线,成功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辆奇瑞汽车,并用不到8年的时间,实现100万辆汽车下线。和如今“理工男”人设相同,当时的奇瑞汽车格外重视对于技术的研发,甚至喊出了“干不成,就跳长江”的口号,在1995年就能实现独立自主研发并量产发动机。

而让中国汽车真正崛起,还是在2014年。当时中国汽车将所有赌注都梭哈到了新能源市场,小到市、省,大到整个国家,都推出了各种新能源政策,这也让中国汽车真正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连续8年夺得全球销量第一。6月批发销量排名中,比亚迪排名第一,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合资车企独占龙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在海外市场,中国汽车连续两年出口量超100万辆,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出口107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今年是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但也是中国汽车的新起点,在错失燃油时代的机遇后,中国品牌成功抓住了新能源的蓝海,并积极引入智能化力量,逐渐摘掉“代工国”的标签。已经为下一轮的汽车变局,做好充足的准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wh/1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