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的外观__品读上世纪美系车型天马行空的设计——林肯大陆

第一代(1940-1942,1946-1948)

1941年林肯大陆跑车

1939年至1941年,林肯大陆的车身设计大体相同,1941年推出的按钮式车门抓扣释放装置取代了之前的杠杆式手柄。

1942年林肯大陆

1942年林肯大陆敞篷车

1942年林肯大陆敞篷车内饰

在1942年款,所有林肯车型都配备了方形挡泥板。结果造就了一个更为方正、更为厚重的外观,与当时的设计趋势保持一致。1942年,随着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产量缩短。

战后制造的林肯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特的林肯分部门将大陆汽车作为1946年的车型重新投入生产;林肯在战后放弃了Zephyr命名法,因此战后的大陆车型源自标准林肯车型(内部为H系列)。为了吸引买家,该设计采用了更新的装饰,以新格栅为特色。1947年,车内增加了胡桃木装饰。

敞篷版

1943年埃德塞尔·福特(Edsel Ford)去世后,福特汽车公司重新组织了其公司管理结构,导致1946年大陆车型设计师鲍勃·格雷戈里离职。那一年的大陆是战后的第一款车型,由著名工业设计师雷蒙德·洛伊设计。1948年将成为大陆系列的最后一年,因为该部门试图将其1949年的新车型线重新开发为水星的升级版;这款昂贵的个人豪华轿车在林肯不再有一席之地。

1948年林肯大陆敞篷车

1948年林肯大陆跑车

1948年林肯大陆跑车内饰

1939年至1948年的大陆车型被美国经典汽车俱乐部(Classic Car Club of America)认定为“全经典”,是最后一批被如此认可的汽车之一。截至2015年,1948年林肯大陆是美国一家主要汽车制造商生产和销售的最后一款V12发动机汽车。这款跑车的基本零售价为2727美元,敞篷车的标价为2778美元。

第二代(1956–1957)

在中断了八年之后,1956车型年,大陆品牌重新回归;为了推出这款车,福特公司创建了一个以其新旗舰车为中心的同名“大陆”部门。为了再次突出原大陆车型在欧洲的影响力,福特将Mark II后缀分配给了新大陆(也是为了区别于类似的宾利大陆车型)。

1956款林肯大陆Mark II,后视图

引擎

在1956年推出时,大陆Mark II是美国国内制造商销售的最昂贵的汽车,可与劳斯莱斯银云媲美。Mark II的价格为10000美元,几乎相当于5辆福特定制车的价格。由于包含了大量的电力设备功能,Mark II只有一个选项:空调,售价595美元。

1957款林肯大陆Mark II

1957款林肯大陆Mark II,后视图

Mark II采用了独特的低底盘,轴距仅为126英寸,与林肯卡普里和Premiere共享,它装配了仅属于大陆车型的车身面板和内饰;每辆车都是手工制造的,并用手工打磨和修整车身面板。在其设计的几个方面,Mark II打破了美国造型的先例。与劳斯莱斯或梅赛德斯-奔驰300d一样,Mark II基本上将镀铬饰条限制在车窗饰条、格栅和保险杠上。Mark II的引擎盖和后备箱几乎是平的,它的设计既没有尾翼(当时美国轿车的主要特点),也没有浮筒挡泥板(当时在欧洲很流行)。“大陆备胎”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组件,而是集成在行李箱盖冲压件中,用于容纳下面垂直安装的备胎。

内饰

总共生产了2996辆大陆马克II,包括两辆原型敞篷车。由于几乎是手工建造,福特估计每生产一辆大陆马克II就损失近1000美元。1957年后,Mark II停产;大陆分部被重新定位为凯迪拉克的竞争对手,而不再是劳斯莱斯和宾利。

第三代(1958-1960)

1958年大陆Mark III敞篷车

为了为其旗舰车型和销售该车型的部门建立更好的商业案例,大陆集团的车型系列在1958车型年进行了广泛的更改。为了扩大其销售潜力,福特要求大陆集团达到6000美元的价格点(比Mark II系列降低40%),从而使该部门能够更好地与凯迪拉克和克莱斯勒竞争。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大陆车型系列与林肯车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要在车顶线条、装饰和格栅方面有所不同。1959年,福特彻底取消了大陆集团的业务,其车型系列一直保留到1960车型年,作为车型周期的一部分。

这一代大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款全新的一体式设计,是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最大轿车之一。

发展:

为了促进大陆车型线的延续,该部门被迫放弃手工建造。共享一个通用底盘和林肯车型的大部分外观,大陆集团的生产转移到当时新的Wixom装配厂。

为了与林肯车型区分开来,所有版本的大陆车型(包括敞篷车)都采用了反向倾斜的车顶线条,并配有可伸缩的“通风道”后窗。

大陆Mark III由林肯首席造型师约翰·纳贾尔(John Najjar)设计埃尔伍德·恩格尔(Elwood Engel)协助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亚历克斯·特雷姆利斯(Alex Tremulis)设计的1955年福特La Tosca概念车型的影响。恩格尔将为1959年的Mark IV设计风格,唐·德拉罗萨(Don Delarossa,1957年接替纳贾尔成为林肯首席造型师)开发了1960年的Mark V。由于其巨大的尺寸和前灯的配置,该车型系列在福特设计工作室被戏称为“斜眼怪物”。

底盘/车身:

Mark IV

1958年,林肯在车身设计上与水星系列进一步分离,作为超越凯迪拉克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林肯首次采用了一体式结构;除了反向倾斜的屋顶线外,林肯大陆车型与水星车型有着共同的车身。

7.0升MEL V8发动机

与林肯、水星和福特雷鸟共享的大陆马克III–V配备了7.0升MEL V8发动机;3速涡轮驱动自动变速器是唯一的变速器。1958年,发动机输出375马力,1959年降到350马力,1960年达到315马力。

凯迪拉克V16敞篷车

1958年的大陆车型轴距为131英寸,是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轴距最长的轿车。1958年至1960年的大陆车型比福特短途旅行更长。1958年的大陆Mark III敞篷车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量产敞篷车,只有1934–1937年罕见的凯迪拉克V16敞篷车例外。

车型:

根据之前大陆集团的命名传统,大陆集团将其1958年的车型系列命名为Mark III。与以往的做法不同,随后的两个车型年份都以递增的“标记”(Mark IV和V)进行销售。

Mark III(1958年):

1958年大陆Mark III

1958年,大陆集团发布了四种车身样式的Mark III,包括两门硬顶和敞篷车、四门支柱轿车和四门硬顶轿车。尽管比Mark II便宜得多,但Mark III仍然装备精良,保留了空调作为一种选装配置。同时Mark III也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款提供调频收音机调谐器的汽车。

Mark IV (1959):

1959年大陆Mark IV敞篷车,前视图

1959年,大陆Mark IV进行了一次小的重新造型,前保险杠上的Dagmas被取消,侧面造型变得不那么深刻。“大陆III”挡泥板徽章被单独的“大陆”和“马克IV”徽章取代。格栅略微重新设计,大灯组现在集成到蛋格格栅中。

Mark V (1960):

1960年欧陆Mark V敞篷车

960年欧陆马克V兰道(四门硬顶轿车)

1960年,大陆Mark V又进行了一次造型更新,采用了更扁平的前保险杠(带有Dagmars)。大陆标志重新设计,“Mark V”标志移至后挡泥板。在前挡泥板上,增加了四个水平镀铬帽。采用于Mark IV相似的布局,Mark V采用了重新设计的格栅。1960年的大陆拥有仅在这一年装配的全新仪表盘。后格栅和保险杠也完全重新设计,与前两年车型不同。后悬架从螺旋弹簧改为钢板弹簧,保险丝盒放在发动机罩下,以方便访问,并首次提供巡航控制。

城市轿车/豪华轿车:

1959年大陆Mark IV型城市汽车

除了Mark III、IV和V之外,还有两款第三代大陆车型。1959年,林肯增加了豪华轿车和城市轿车的车身样式;后者标志着林肯首次使用城市汽车的名称。这两款车型均仅提供黑色车身,均采用了特定车型的正式后车顶线条,配有填充乙烯基车顶和较小的后窗,以保护隐私。豪华轿车的特点是前后座椅之间有一个可伸缩的隔板,前排座椅后面有一个后座收音机。豪华轿车的轴距保持与其他大陆车型相同的131英寸,后排座椅的尺寸也相同。豪华轿车售价为10230美元,城市轿车的售价为9207美元,这些车配备了当年提供的所有可选配件。增加了安装在行李箱上的蒸发器,以增加后排座椅的冷却,从而提高了空调制冷效果。

1959年至1960年的城市轿车和豪华轿车是林肯有史以来最稀有的汽车之一;城市轿车仅生产了214辆,售价9200美元,豪华轿车仅生产了83辆,售价10200美元。

第四代(1961–1969)

林肯大陆敞篷车

1961车型年,林肯系列被整合为一款车型。1958-1960年,在开发这辆车损失了6000万美元后,所有车型都换成了新款林肯大陆。自1948年首次亮相以来,第四代仅作为四门轿车和敞篷车提供,直到1966年车型更新。1961年的四门轿车上市价为6067美元,生产量为22303辆,而敞篷车上市价为6713美元,制造量为2857辆。

1961年林肯大陆4门敞篷车

尽管与1960年的林肯大陆Mark V前身相比,新款车型的长度减少了近15英寸,轴距减少了8英寸,但新款车型仍然比凯迪拉克同级别车型更重。其坚固的结构和对每辆车的严格的制造后检查,反映了福特公司管理层致力于制造当时最好的量产国产汽车的承诺,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声誉。

1961年林肯大陆轿车

1962年林肯大陆敞篷车

1961年,林肯大陆及其设计师获得了纽约工业设计学院(IDI)颁发的铜牌奖项。该机构很少为车辆颁奖。它还获得了Car Life 1961年的工程卓越奖。

发展:

第四代林肯大陆由福特设计副总裁埃尔伍德·恩格尔设计。在1958年中期,林肯与凯迪拉克(Cadillac)竞争,由于其盈利能力不足,该部门的未来面临风险。1958年,恩格尔与员工霍华德·佩恩(Howard Payne)和约翰·奥尔夫(John Orfe)于1958年为1961年的福特雷鸟制定了一项提案。虽然该提案未被选中,但福特高管对该设计感兴趣,甚至希望该车成为四门林肯车型。

1962年林肯大陆敞篷车

1962年林肯大陆敞篷车内饰

在获得批准时,福特产品规划人员得出了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对恢复林肯分部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首先,为了灌输设计的连续性,林肯将采用不同于福特或水星的车型周期,从三年改为八年或九年。其次,1958年的林肯车型系列对于标准长度的轿车来说太大了;因此,1961年的林肯将不得不减少其外部特征。

底盘:

第四代林肯大陆采用了1961年雷鸟生产的加长版一体式平台,从上市到1963年,轴距加长至123英寸。这一长度随后被延长至126英寸,并一直保持到1969年。

引擎

唯一可用的发动机是Mark V搭载的7.0升MEL V8发动机。1966年车型上,该发动机排量扩大到7.57升,成为福特汽车公司乘用车中使用过的最大排量发动机。1969年,一款基于7.5升385系列V8新发动机取代了它,与大陆集团的Mark III共享。所有版本的大陆集团都配备了3速自动变速器。1966年的新款是福特的C6自动变速器,设计用于大马力V8发动机。

车身:

1964年林肯大陆轿车

1965年林肯大陆敞篷车

在推出时,第四代林肯大陆仅提供四门轿车或敞篷车。自1951年以来,林肯首次采用后铰链式后门。为了提醒驾驶员关闭车门,林肯在仪表板上安装了“车门未关”警示灯,这在许多现代汽车上都可以看到。用真空操作的中控锁系统锁定B柱,敞篷车使用了一个缩小的支柱,而轿车则是“有支柱的硬顶”。在这种配置中,一个薄的B柱支撑着车顶结构,而所有四个车门都采用了硬顶或敞篷车风格的无框架车门玻璃;这种布局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将被福特汽车公司的几辆轿车使用。

1965年林肯大陆轿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林肯大陆敞篷车将是美国主要制造商生产的第一辆四门敞篷车,在所有车型上都安装了电动车顶。大陆车型从福特Fairlane 500 Skyliner硬顶敞篷车衍生出其机构,该车配备了一个织物车顶,该车顶存放在后铰链式行李箱盖/填充板下。以与Skyliner类似的方式,为了接近行李箱进行存储,行李箱盖在不升高或降低车顶的情况下以电动方式打开。

林肯大陆敞篷车

林肯大陆敞篷车

由于四门敞篷车上的前后车门车窗密封条重叠,要在前门关闭时打开后门,需要先稍微降低后门车窗。这是使用传感器和继电器控制的逻辑自动完成的,当首次按下外部门锁按钮或内部把手时,电动车窗下降几英寸,然后在车门关闭时升起。

1967年林肯大陆四门轿车

1969年林肯大陆硬顶跑车

1968年林肯大陆四门轿车

1964年至1965年间,一种罕见且不同寻常的选择是垂直可调的转向柱。与大多数倾斜可调柱不同,林肯版本采用了真空驱动夹具、安装在仪表板上的高度指示器窗口和柱下方更远处的枢轴点,这些可调柱在方向盘后方采用了杠杆激活的锁定枢轴接头。

第五代(1970-1979)

在1970年款,林肯推出了第五代林肯大陆。在前一年推出的Mark III的成功基础上,林肯在经过9年的生产后,寻求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大陆的现代化。

1978-1979年林肯大陆城市跑车

虽然轴距比1958年至1960年林肯更短,略窄,但增加的5英里保险杠使1977年至1979年林肯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最长的汽车。

内饰

底盘:

第五代林肯大陆重新回到了车身框架结构,这是自1957年以来第一辆这样做的林肯。为了节省工程和开发成本,大陆车型不再提供自己的底盘,而是提供了更长轴距的Mercury Marquis底盘(从124英寸延长到127英寸;1974–1979年的车辆轴距为127.2英寸)。1974年的四门轿车标价为8238美元,售出29351辆。

1970年林肯大陆

1971年林肯大陆轿车

大陆在所有四个车轮都配备了线圈弹簧。从1970年到1974年,大陆汽车安装了前盘式制动器和后鼓式制动器;从1975年到1979年,四轮盘式制动器可作为选装配件。

1972年林肯大陆

1973年林肯大陆城市轿车

7.5升V8发动机作为标准发动机回归,于1970年至1977年上市;从1970年到1972年,这款7.5升V8发动机仍然是林肯的专利。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并符合排放标准,林肯于1977年为加利福尼亚州增加了一台6.5升V8发动机。1978年,6.5升V8发动机成为大陆车型的标准引擎(7.5升V8发动机作为可选配置),而7.5升V8发动机则于1979年停产。两款发动机均与福特C6 3速自动变速器搭配。

车身:

1975-1976年林肯大陆城市轿车

与第四代车型相比,1970年林肯大陆基于侯爵(Marquis)车型的框架迫使该轿车放弃了“自杀门”,改为传统的前铰链门结构。与它的前代车型一样,林肯大陆也提供了双门硬顶和四门“支柱硬顶”轿车(B柱无框车门玻璃)。与福特或水星车型不同,没有推出林肯双门敞篷车。

1977年林肯大陆城市轿车

1977年林肯大陆城市轿车,后视图

与Mark系列相同的是,第五代大陆配备了真空操作的隐藏式前照灯;作为故障保险,前照灯门设计为在发生故障时打开(仪表板指示灯指示其状态)。

车型时间线:

1978年林肯大陆跑车内饰

歌剧之窗,1979年林肯大陆城市车

在其生产过程中,第五代林肯大陆分为两个版本,1975年进行了重大修改。随着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全尺寸产品线的缩小,林肯大陆成为1977年全球生产的最大的大众市场汽车。只有专门制造的豪华轿车,如长轴距版梅赛德斯-奔驰600、劳斯莱斯幻影VI和ZIL-4104,才超越了它。1979年福特有限公司和水星侯爵(Mercury Marquis)缩小规模后,林肯大陆作为美国最后一款“传统”或“大型”轿车上市。

第六代(1980)

1980款林肯大陆Mark VI

随着联邦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的即将通过,1970年代的大型汽车对福特汽车公司构成了潜在的财务威胁,1979年,福特和水星全尺寸轿车进行了大规模的缩小;林肯成为最后一个在1980车型年推出缩小车型系列的美国品牌。在另一次广泛的车型变化中,林肯大陆成为新推出的大陆Mark VI的对应车型,这是第一款比其前身更小的Mark系列车型。

1980款Mark VI(左)与1978款Mark V(右)

虽然在缩小车型范围方面落后于凯迪拉克三年,但大陆集团的重新设计为林肯提供了福特历史上最好的燃油经济性年度改进(38%)。在大幅减轻整备质量的同时,4速超速变速箱的推出使林肯超越了竞争对手,从1979年CAFE评级最差的品牌转向了所售最省油的全尺寸汽车。

作为福特当时销售的技术最先进的汽车之一,1980年的大陆集团推出了标准的4速自动超速变速器、带计算机控制发动机管理(EEC-III)的电子燃油喷射、数字仪表板和行车电脑(测量实时和平均燃油经济性数据和行驶里程)。在整个十年中,许多功能将被引入许多其他福特和林肯水星汽车。

林肯大陆的第六代车型将只在1980年推出。为了消除林肯车型系列的饱和,第六代大陆于1981年重新发布。Mark VI在1983车型年之后结束了其车型运行,取而代之的是Mark VII,这是一款截然不同的车型。

底盘:

重新设计的核心是采用了全新的福特黑豹平台。尽管保留了其前身的车身-车架布局,并使用后轮驱动动力总成,但黑豹平台进行了重大工程更改,以降低整备质量。此外,底盘本身在几个关键尺寸上更小。虽然只有大约2英寸窄,但1980年的大陆车型减少了10英寸的轴距和14英寸的长度。

引擎

在其对燃油经济性的关注中,黑豹平台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都没有使用前几代车型所搭载的V8引擎提供动力。取而代之的是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第一台燃油喷射V8发动机。基于4.9升的小型V8发动机。作为一种选择,可提供140马力的5.7升化油器温莎V8发动机。取代C6 3速自动变速器的是全新的4速自动超速变速器(AOD)。这款工业首创的变速器以福特Integral Overdrive(FIOD)为名开发,具有机械接合的超速档(0.67/1比)四档和三、四档变矩器锁止功能。

1980款林肯大陆Mark VI双门跑车

新的黑豹平台允许改变新大陆的悬架几何结构,并对动力转向进行了许多改进。有了这一点,加上整体尺寸的减小,1980年的林肯大陆得以保留传统的大型轿车乘坐体验,同时对其操控性进行了重大改进。与1980年大陆集团的GM和克莱斯勒同行以及1979年林肯车型相比,新车提供了更灵活的操纵,转弯直径也减少了8英尺(与1979年林肯大陆车型相比)

车身:

1980年林肯大陆跑车

尽管与福特(Ford LTD)和水星侯爵(Mercury Marquis)共享一个共同的平台和动力系统,但林肯大陆与同类车型有着很好的区别;三辆车之间没有可见的车身面板。相比之下,1980年的大陆被定位为林肯车型系列的基础车型;大陆城市轿车/城市双门跑车作为顶级装饰车型回归。由于所有大陆汽车都采用软垫车顶,因此大陆城汽车主要通过双色漆进行区分。林肯与大陆Mark VI的区别在于其暴露的前照灯和全宽尾灯(而不是“大陆备胎后备箱”)。

第七代(1982-1987)

七代林肯大陆

随着1980年车型的缩减和采用黑豹平台,林肯分部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1980年初,紧凑型林肯凡尔赛轿车停产后,林肯只剩下两辆全尺寸轿车。尽管这两款车在当年都是全新的设计,但林肯大陆和大陆Mark VI在功能上完全相同。除了Mark VI的“大陆轮胎”后备箱、独特的后侧板、不同的尾灯和隐藏式前照灯外,这两款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1984-1987款林肯大陆

大陆集团于1981年初以1982年的车型回归。为了进一步将大陆与Town Car区分开来,林肯的设计师将Contine大陆的铭牌改为中型车。仅作为四门轿车提供,大陆被设计成具有“后摆”的后端。大陆车型与1984年款推出的大陆Mark VII共享其轴距和动力总成。

从1981年款开始,所有制造商都必须使用17个字符的VIN代码。前三位是世界制造商标识符,表示汽车的品牌。1982年至1985年,大陆四门轿车具有单独的VIN代码1MR,该代码指定大陆为品牌,而不是1LN为林肯(正如城市轿车)。尽管VIN指定大陆为品牌,但所有大陆都在行李箱盖的右侧印有林肯徽章。

1986-1987款林肯大陆

1986年,福特汽车公司澄清了这一情况,因为大陆汽车重新分配了1LN VIN代码,以指定林肯为品牌。

底盘:

从福特黑豹平台转向福特福克斯平台,大陆首次成为中型车。在其重新设计中,大陆集团将减少近9英寸的轴距和18英寸的长度。尽管这将是林肯有史以来(当时)轴距最短的车型,但大陆集团将使用福特雷鸟使用的福克斯平台的108.5英寸轴距加长版。

引擎

1982年的大陆车型配备了两种不同的发动机。标准发动机是5.0升V8的131马力化油器版本。其中还推出一款3.8升V6引擎版本;这是1948年以来第一辆非V引擎8林肯车型。这两种发动机在1983车型年款都已停产,取而代之的是燃油喷射式5.0升V8发动机所有三台发动机都安装了4速福特AOD超速变速器。作为对凯迪拉克和多个欧洲豪华品牌提供的柴油发动机选项的回应,林肯于1984年推出了一款可选的114马力2.4L涡轮柴油直列-6引擎,该直列-6引擎源自宝马(配备ZF 4速自动变速器)集团。由于仅售出1500辆,柴油动力的大陆在1985年款之后很少订购和停产。第七代推出了两个行业首创的功能:充气减震器和自密封轮胎。

车身:

1987款林肯大陆

再推出双门大陆Mark VII的同时,林肯大陆1984车型年款也进行了造型更新。车身安装了齐平安装的前后保险杠和改进后的尾灯。虽然没有安装Mark VII的复合前照灯,但大陆车型的前面板经过了修改,采用了倾斜格栅,两侧带有凹陷的方形前照灯和更大的环绕式标志灯,其中包括转向灯,使其更具空气动力学外观。在内部,车门和仪表板安装了缎黑色饰板(仅1986年款车型采用了低光泽真胡桃木饰板)。其余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变化主要限于车漆颜色和室内装潢图案细节

第八代(1988–1994)

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陆车型所竞争的奢侈品领域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传统的竞争对手凯迪拉克和克莱斯勒之外,大陆车型现在还与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奥迪展开竞争,还要面临着讴歌、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的顶级车型。在预期中,林肯选择彻底重塑大陆车型,从1981年第四季度第八代车型的开发开始。

1991-1993款林肯大陆

1988年的大陆车型于1987年12月26日上市,与福特Taurus和Mercury Sable共享其一体式底盘,采用其独特的车身和内饰设计,轴距加长了3英寸。这辆大陆成为第一辆前轮驱动的林肯车型,也是1948年以来第一辆没有搭载V8发动机的林肯。作为更保守的外观的一部分,倾斜的“大陆干线”被删除。虽然它加长了四英寸,但比它的前代车型轻了170磅。自1980年以来,大陆车型第一次在尺寸上与凯迪拉克Sedan de Ville相当。

引擎

从内部容积来看,大陆车型是1988年销售的最大的前轮驱动汽车,并被《汽车与驾驶员》杂志评为1989年十大最佳汽车。动力由1988年新推出的140马力3.8L Essex V6提供。大陆车型的独家特色是自适应空气悬架和可变辅助动力转向系统。1990年(1991年款车型),发动机输出功率被修改为155马力,1993年款被修改为160马力。所有大陆车型都配备了4速超速自动变速器。

1991款林肯大陆

第八代大陆车型的平均年销量是上一代车型的两倍多,帮助林肯品牌在1989年和1990年实现了创纪录的总销量。

车身:

大陆车型采用了福特金牛座车型的大部分空气动力学设计语言,但拥有更直立的C柱、镀铬格栅和更长的面板。重新设计的倾斜后备箱增加了后备箱空间从15立方英尺到19立方英尺。

1988年10月,1989车型年款采用了重新设计的仪表板,以容纳双安全气囊。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使福特汽车公司成为第一家为驾驶员和前排乘客提供安全气囊的美国汽车制造商(继保时捷1987年的944 Turbo之后,全球第二家汽车制造商)。1989年,1990车型年款进行了一次小的外观更新,包括新格栅、发动机罩装饰和尾灯。

1994款林肯大陆

1993年末,1994车型年款的大陆车型又进行了一次外观调整,包括改进的保险杠、摇臂饰条和车身侧饰条。外部装饰经过重新设计,包括重新设计的银色格栅、重新设计的尾灯、修订的行李箱盖装饰,林肯铭牌被移动到格栅和尾灯上。斗式座椅选项采用了重新设计的方向盘。

第九代(1995–2002)

1995-1997款林肯大陆前视图

对于1995车型年,大陆版车型进行了实质性更新,采用了与Mark VIII相似的更圆润的线条,并于1994年12月26日上市;内部也进行了重大检修。新大陆采用了1994年初发布的林肯Contempra概念车的各种造型线索。

1995-1997款林肯大陆后视图

1994年11月在Wixom Assembly开始生产。虽然车身是全新的设计,但大陆与上一代有着共同的基础。与上一代车型不同的是,自1987年以来,大陆车型首次回归了V8发动机。1995-2002年大陆车型是唯一一款横向安装福特模块化系列发动机的生产车辆,也是唯一一款将其用于前轮驱动应用的车型。1995年大陆车型上市时的底价为40750美元。

InTech 32v DOHC 4.6L V8引擎

大陆车型的唯一发动机是与林肯Mark VIII共享的模块化/InTech 32v DOHC 4.6L V8引擎,但对于前轮驱动使用略有调整。它可以产生260马力和359牛?米的扭矩;在7.2秒内完成百公里加速。

内饰

在车内,大陆车型采用了毛绒皮革内饰,配备了许多便利设施和当时先进的电子设备。其中一些选项包括JBL音响系统、6-CD换碟机、电动天窗、加热座椅、车载手机、防盗报警系统、牵引力控制和镀铬车轮。和以前一样,买家可以在五到六个乘客座位之间进行选择,在上部装饰包上提供Bridge of Weir皮革。

1998-2002款林肯大陆

1995年和1996年大陆车型在所有四个车轮上都安装了空气悬架系统,而1997年的车型则安装了后空气悬架和传统的钢制螺旋弹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奢侈品市场和1997年大陆车型的扩张中,该年的底价下降了10%。

第十代(2017–2020)

2015年林肯大陆(2015上海车展)

2016年秋天,在林肯大陆车型系列停产14年后,新的第十代大陆汽车上市销售。2017款林肯大陆是林肯MKS的继任者,在2015年纽约车展上以同名概念车亮相。大陆车型在密歇根州的Flat Rock与福特野马一起生产。这是自1958年以来第一代没有在福特汽车公司Wixom装配厂组装的大陆汽车。

大陆车型的生产于2020年10月30日结束,目前还没有计划在全尺寸轿车领域进行更新。

底盘:

第十代林肯大陆基于福特CD4平台。与福特Fusion(蒙迪欧)和林肯MKZ共享,大陆与第七代福特金牛座共享加长轴距CD4底盘。大陆是自1979年以来生产的最长轴距林肯轿车,但长轴距L Town Cars除外,其117.9英寸(比Fusion/MKZ长5.7英寸)。虽然前轮驱动是标准配置,但这一代标志着林肯大陆首次采用全轮驱动,但根据内饰的不同,全轮驱动是可选配置或标准配置。

虽然与林肯MKZ共享其基本底盘基础,但大陆车型完全由V6发动机提供动力。作为标准发动机,305马力3.7L Ti VCT V6引擎与MKZ和MKS共享。作为一种选择配置,可提供335马力2.7L双涡轮增压V6引擎,与林肯MKX共享。在发动机阵容的顶端,大陆集团配备了400马力3.0升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该3.0L发动机是林肯生产型汽车中马力最高的发动机(Navigator SUV配备450马力3.5L双涡轮V6发动机)。所有三台发动机都配有六速自动变速器。当配备3.0升发动机时,全轮驱动(带扭矩矢量)是标准配置。

车身:

第十代大陆车型为林肯引入了一个新的前端设计主题,从之前的“飞行中的小鸟”分体式格栅转变为略微凹陷的矩形设计。标准设备包括电动闩锁门(市场上称为“E-Latch”),它也可以将门关闭。内部门板使用车门拉手附近的按钮来解锁车门;在外部,外部车门拉手集成到带状车窗装饰中,让人联想到第三代福特雷鸟。

代替控制台或安装在立柱上的变速器换档杆,变速器的控制改为安装在信息娱乐/导航触摸屏左侧的“PRNDS”按钮。“S”代表“运动模式”,其中悬架、动力转向和变速器换档都经过编程,以实现更活跃的驾驶。虽然主要是为了增加中控台空间,但布局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Mercury、Chrysler和Packard设计相似(尽管大陆车型也配备了换挡拨片作为标准设备)。作为一种选择,大陆车型提供哈曼卡顿的13或19扬声器音频系统,其特点是门板上的铝制扬声器格栅。与林肯MKS一样,大陆车型配备了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技术,作为一种选择,大陆集团提供了360度摄像头系统,以生成车辆的“虚拟俯视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wh/1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