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考古学-本田幼兽编年史5:升级电喷化(1996-2008)

90年代刚开始的那几年,Super Cub的家族车型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唯一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1996年Super Cub开始配备一种带有自补功能的轮胎:Tough Tube。

这种名为Tough Tube的轮胎由日本著名的轮胎公司IRC研发制造。这种轮胎研发的初衷就是本田想让Super Cub更加的耐用。哪怕是轮胎被异物戳破了也可以正常行驶。

这种看上去非常神奇的轮胎其实也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在内胎与外胎之间还有一层自补液。当轮胎出现小的破损的时候,自补液就可以自动将轮胎补好。不至于把人丢在路上。

但是这种Tough Tube轮胎并非万能。首先来说它就增加了轮胎本身的重量,其次这种结构对于一些大的破损的话无能为力,还有就是结构比较复杂,里面的自补液可能因为轮胎老化而导致泄露。最为重要一点是价格比较昂贵,这种轮胎本田也只是少量装配了一些在量产车上,之后就停止了使用。IRC也在2016年停止生产了这种类型的轮胎。

另一个对于Super Cub来说属于大事件的是在1998年停止了销量并不是很好的70CC版本的生产。之后只保留了50CC和90CC两款车型。之后就是在1999年,为了符合新的日本排放法规,所有版本的马力下降了一些。

同样是在1999年,本田为了迎合当时年轻人的审美和品位,也是为了打破Super Cub在年轻人心目中就是一辆送外卖或者送快递的车子的观念。打造了一款Little Cub。

Little Cub采用了更加紧凑的车身设计,14英寸轮毂,电启动系统和四速手动变速器等现代化配置。该车型有着更加时尚的外观和颜色选择,主要面向年轻人市场。同时这款车也是Honda二轮车生产总量达到10亿台的纪念车型。

但是这款车也只能算是Super Cub的衍生车型之一,并不在正统的家族序列里。所以说整个90年代Super Cub的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更新。而且下一次的重大升级要等到2008年了。

这中间将近20年的时间整个Super Cub的家族真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小的改进每年都有,但是每一个都拿出来说的话就很浪费时间也很没有意思了。

给大家看一张本田自己做的Super Cub50周年的谱系图,最下面的那两款车型直接从1996年跳到了2008年。那2008年Super Cub是做出了什么样的重大升级呢?那就是电喷化!

2008年,电喷系统的加入让Super Cub家族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

恰逢Super Cub C100诞生50周年之际,受到日本又一次新的排放法规加强的影响,Super Cub也经历了电子燃油喷射(FI)的改进,推出了50cc款(AA01型)和110cc款(JA07型)。

虽然50款只进行了小幅度的改良,外观基本保持不变,但110款则进行了全面的改款,使用了多反射式头灯,外观焕然一新。

为了降低成本,110款Super Cub将其中六成从泰国逆向进口到日本进行组装。而50款Super Cub则是在日本本土生产和组装。除了电喷化之外,变化最大的要数110款的离合器。

上图是老款Super Cub所使用的离合器的的结构图。这种离合器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换挡时车辆顿挫严重,对新手并不友好。

改进后的离合器利用发动机转速产生的离心力来连接离合器。当摩托车发动机怠速时,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也就是离合器片与齿轮箱输出轴不接触。发动机开始加速并增加转速,这时离合器片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被压缩到离合器壳体内部。离心力越大,离合器片与齿轮箱输出轴的接触力也就越强,直到完全连接起来使摩托车开始行驶。当踩动离合器踏板时,离合器片会脱离齿轮箱输出轴,从而使动力分离,达到换挡或停车的目的。

离合器的结构其实和踏板车的很类似。看似复杂,但是其机械结构非常简单可靠,维护成本也很低。而且相比老款非常平稳,在换挡时几乎没有顿挫。并且这种离合器不需要调整离合器片的间隙,进一步减少了维护成本。

其他Super Cub的衍生车型同样得到了电喷化和升级,包括大数市场欢迎的Little Cub和Press Cub。这些车型都是在本田熊本工厂生产的。

2008年这一代电喷化后的Super Cub比之前拥有更强的动力,更加时尚的外观,更亮的前照灯,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非常好启动。这让整个Super Cub家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电喷化,特别是小型摩托车的电喷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简单的把化油器变成了电喷模块这么简单。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电子燃料喷射系统,是因为它是一整套的系统总成,这套系统里面集中了各种传感器和辅助设备来监控整个发动机的运转。

单单说Super Cub 50所使用的直径为18毫米的节气门组件,就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节气门组件之一了。而这么小一个组件里面集成了喷油嘴,阀门,还有各种管道和传感器。

所以哪怕到了今天市面上50CC排量的电喷车型依旧是少的可怜。别的不说光这套电喷系统就非常非常的麻烦。本来就卖不贵的东西,成本还一直下不来。还会有几个厂家去真心去做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wh/1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