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大众的自我救赎

大众要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公司?

可能是个“误会”。

自从华为决意自动驾驶领域起,内部便是多条技术路线平行突破,而令大众起心动念的这支,则是华为内部意欲放弃的那支。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众也想有作“为”。

一 比市场销量更重要的是市场规则

若从2021年华为高调造车起,一年至今可谓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是自己的赤子之心,被很多人解读为狼子野心;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中国博世”计划,被抵制为“釜底抽薪”市场兵法。

曾经满面春光的华为,在近些年的水星逆行中被重新定义为亦正亦邪的角色。

大众也不好过。北美市场半死不活、欧洲大本营面临对手与队友的四面围剿、体量最大的中国市场如今也腹背受敌……大众虽然尚未被大众抛弃,但迈入电动时代以来,正在渐渐地远离大众。

没有人怀疑大众全面转型的决心,无论是面向全球组建自己的软件团队,还是与微软联手成立有关汽车智能系统的科技公司,抑或不惜重金的开设自家的电池供应厂……大众全面突围的求生欲与进击未来的信念,要远胜那位缠斗半个多世纪的老朋友丰田。

然而,大众似乎使出浑身解数依旧难抵天数。电动产品的差强人意,直接让全年的销售目标沦为一场空想,甚至引发出“大众目前最成熟的电动产品也要比特斯拉落后两代”的恶评。

难道“生于大众,死于小众”?

巨头之所以为巨头,便在于无论何时开局都是地狱难度,失败坠入地狱,成功则主导他人的生死簿。

这便决定了萌新入局要从产品着手,而巨头入局必须要从规则主导。从对自主系统的执念、到软件代码的自力更生、再到对无人驾驶技术的重金求子,显然,大众要做的并不是下世代的特斯拉,而是下个时代的规则制定者之一。

一家成立三到五年的新势力就能组建出一套成熟的产品线,大众却不能,其中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新势力诞生于他们的规则之内,而大众则冀望另起炉灶、另造规则。

只不过从目前的产品格局及表现来看,大众的制造力或许不用质疑,但规则制造力仍孱弱无力。

这便迫使为了加速演化,大众必须汲取其他企业的“规则力”,联手微软为此,“收购”华为无人驾驶公司亦是为此。

二 华为就是大众的“摩托罗拉”?

规则非一点之力,而是全网之局。

在科技领域的收购案中曾有一桩悬案,那就是谷歌对摩托罗拉的买进又卖出,当时摩托罗拉已经日薄西山,谷歌在大手笔收购后不久又仓促脱手,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谷歌的战略失误。

其实,这一来一回谷歌赚大发了。

因为自从八九十年代正式进入手机时代以来,摩托罗拉一直都是高端代表。虽然几十年之后迎来智能手机的时代,但没有哪个手机品牌像摩托罗拉一样拥有深厚的“累世累代”的高端用户数据,而这为彼时谷歌旗下“安卓系统”的高端化提供了翔实的进军路线与精准群像。

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安卓从所谓的屌丝机开启高端化的起点,与谷歌脱手摩托罗拉的时间是高度吻合的。

这也就是为何,大众要在欧洲收购一家华为有关无人驾驶的欧洲子公司。

这其实都不是主要的,真正关键的在于,在巅峰时刻,华为曾是欧洲最大的手机品牌之一,销量长期位居第二,仅次于三星;同时,华为在专利数曾一度超越三星与高通雄踞第一,其中便主要涉及5G、人工智能及无人驾驶。这就意味着华为要远比大众还了解欧洲。

且在宏观博弈上,2020年起,欧洲国家在高科技方面也在逐渐“去美化”,降低美国软件在欧洲市场的比例。德国和法国的军工及部分民用企业便希望在局部领域里避免美国技术。而欧盟近年来不断对谷歌、苹果、微软三家企业施压,试图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从三大企业手中拿到价值不菲的处罚收入。例如近两年欧盟频频对谷歌进行反垄断调查,而2021年震惊全球的“苹果1777亿”天价罚单亦是出自欧盟之手。

一微一宏,便直接决定了华为将是大众最佳的汲取对象。

大众可以通过华为在部分领域的规则制定力,来提升自己的规则制造力。

至于华为方面,自己的造车路线也需要巨头来为行业带个好头,否则自己只能继续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说服成本和教育成本。

对于两者最终的结局,究竟是合体还是分道,目前尚无定论。但对于互相救赎的共识,两者显然已经打算通过从“华众取宠”向“才华超众”的同盟中,来声“东”击“西”了。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qckj/1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