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蹈光伏“双反”覆辙?欧盟启动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

近年来,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中国电动汽车涌入欧盟市场,这让拥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的欧盟着急了。

2023年9月13日下午,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年度“盟情咨文”时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调查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政府是否对中国汽车厂商提供补贴,以评估欧盟是否需要征收惩罚性关税。

冯德莱恩表示,“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由于国家的巨额补贴,它们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了,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因此,我今天可以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欧洲欢迎竞争,欧洲对竞争是开放的,但不是没有底线的恶性竞争。”

对此,9月1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欧盟领导人正式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

中方认为,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01

欧盟内部对调查呈分裂态度

2023年7月初,欧盟委员会多名官员已经对外透露,即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现在,靴子开始落地。

但实际上,欧盟内部怼调查一直呈分裂态度。比如,法国一直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双反调查的积极推动者,持续向冯德莱恩施压。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曾公开呼吁,对中国电动车展开调查将有助于提振本土产电动车,避免用法国的公共资金资助外国产电动车。

德国和欧盟行业官员是反补贴调查的反对派,欧盟多数成员国也担忧此举会导致中国反击,反而损害欧洲汽车产业。尤其是德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中国的市场对他们来说举足轻重,反倾销调查很有可能会让德国失去在中国的一部分市场。

冯德莱恩的官宣意味着法国在该问题上占据上风。如果调查结论成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或将面临惩罚性关税。

02

为何欧盟将启动反补贴调查?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果,是通过艰苦努力、凭借自身实力赢得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包括欧盟消费者在内的全球用户欢迎,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包括欧盟在内的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从市场领导者比亚迪,到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小鹏和蔚来,都在加大海外扩张的力度。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汽车出口猛增31%。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电动车企具备领先优势。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电动车销量排名前20的车企中,中国品牌占据了8个席位。其中,比亚迪以销量119.1万辆的成绩排在第一,特斯拉销量为88.9万辆。去年同期,两者之间的销量差距不足8万辆,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约30万辆。

欧盟执委会称,今年迄今为止在欧洲销售的新电动汽车中,8%由中国品牌制造,2025年可能达到15%,并指出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通常比欧盟制造的车型低20%。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热门车型包括上汽集团的名爵和吉利集团的沃尔沃。

中国低价电动汽车的涌入已经促使一些欧洲汽车制造商采取行动。雷诺7月宣布,计划将其电动车型的生产成本削减40%。

前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Herbert Diess曾被私下问过,他最害怕哪家汽车制造商。

他没有选择特斯拉,也没有选择他在欧洲或美国的传统竞争对手之一,而是选择了比亚迪——一家在西方消费者中鲜为人知的中国汽车制造商。

Herbert Diess的判断是精准的。

欧洲汽车公司目前正面临着双重威胁,一是在中国销量下降,二是中国或西方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制造的进口电动汽车销量上升。

03

欧盟也曾对光伏进行反补贴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冯德莱恩强调了,欧盟不想重蹈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覆辙,该行业曾因中国低价进口产品而遭受重击。

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直到2018年欧盟方面才不再延长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不过,现在,中国在太阳能供应链中还是占主导地位,欧盟进口的太阳能产品中,约四分之三来自中国。

反补贴调查,最终不仅打击了本国光伏制造商,也让中国光伏制造商日益强大。

以2022年为例,中国全年光伏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全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超过512亿美元,光伏组件出口超过153GW,当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30GW。

就在前几天,欧洲太阳能行业警告称,大量低价的中国进口产品已将一些欧洲制造商推向破产边缘,不利于欧盟推动本土的绿色技术产业。

公开信写道,“这确实给企业带来了破产倒闭风险,因为它们的大量库存将会贬值。”其中,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硅锭的挪威晶体公司(Norwegian Crystals)已于上月申请破产。另一家挪威太阳能公司挪森(Norsun)也在本月宣布,将停产至今年年底。

信中表示,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意味着欧盟在本土建设太阳能供应链的相关目标“面临严重风险”。风能行业也向欧盟发出了类似呼吁,担心涡轮机制造商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落了下风。

04

对中国车企的影响

欧盟法律规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大调查时长分别为15个月和13个月,在实际案例中,欧盟的实际调查耗时比法律规定还要短。

这意味着,一旦发起反补贴调查,在不征收临时关税的情况下中国车企的安全窗口期最多有12个月左右。一旦调查结束后决定开征反补贴关税,出口业务就将压力大增,最严重的有可能完全失去欧盟市场。

可以作为参考的是,近几年遭遇欧盟双反调查的轮胎、轮毂、石墨电极等产品,未应诉企业的惩罚性税率分别为61.76%、66.4%、74.9%。

据调研纪要分析,出口欧洲车企可以分为两类,销量占比较高的车企均带有欧资或者欧洲品牌背景,且在欧洲具备产地,较难发起反倾销。

例如吉利领克、上汽MG、东风易捷特、吉利Smart,此类车企受益于合资方或收购品牌,在欧洲认可度较高,为销售主力,23年1-7月此类车型销量在欧终端市占率为8%,欧洲市场占比车企全球销量的28.2%(不含Tesla),占出口比例69.3%。以上车企除了上汽,其余均有欧洲本土产能,预计受反倾销影响较小。

但是,中资品牌的出口车企,例如比亚迪、长城、一汽、江淮、小鹏等,或将成为反倾销对象,但此类车企在欧洲市占率仅0.4%,出口主力在东南亚市场,对欧出口比例较低,不对欧洲销量形成冲击,后续需要关注具体欧盟讨论进度。

不过,目前来看,该事件仅是启动调查,相关措施是否落地、何时落地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短期内对中国电动车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提高关税会对中国电动车出口有所限制。”

首图来源:CNN

来源:环球零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hyfx/1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