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成这样电池包都没坏?比亚迪这项技术立功了

近日,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试验,验证CTB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其中海豹在经历了两次侧柱碰后,电池包性能并没有受到影响,且将电池包重新装车后,可以实现正常启动和行驶,最终顺利通过了挑战。

具体来看,双面侧柱碰撞试验,主要对主驾驶侧柱和副驾驶后排侧柱进行碰撞,相比起传统的单次侧柱碰撞试验,无疑是进一步增加了难度,模拟更极端的连环撞击工况,以测试新能源汽车叠加两次侧柱碰后整车的被动安全性以及电池安全性。毕竟,相比起传统的燃油车型,新能源车除了要考虑整车结构和乘员保护安全性,还要考虑整车碰撞发生后的电安全。

其中,海豹在此次的挑战中,第一次碰撞试验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撞击254mm钢性柱,随后用同一台车进行叠加第二次碰撞试验。据结果显示,海豹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为183mm,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变形量,最大程度上减少了120mm左右,说明整体还是有着较为出色的车身强度。

要知道,柱碰撞测试的难度其实要更高一些,这是由于其整体的受力面积较小,导致其压强较大,相比普通的正面、侧面碰撞都要难,且在事故中会导致车身发生较大的刚性形变。而海豹此次的试验,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难度。

而对于新能源车来说,碰撞试验不仅仅是对于车身刚性的考验,同时还是对电池包的安全性进行考验。在电池安全部分,海豹在两侧碰撞后,其电池包仅仅在边框位置产生轻微变形,但电池包主体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也没有出现漏液、起火等现象。并且,在碰撞的瞬间,电池管理系统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在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内,有效保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有意思的是,节目组官方还将经过碰撞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而新车可以正常启动且安全行驶,进一步证明碰撞后的电池包功能性一切正常,整体拥有着极为出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当然了,这当中离不开CTB以“电池车身一体化”为核心设计,通过将刀片电池包与车身刚性连接,二为一形成完整体,形成高强度的“三明治”结构,相较于CTP技术,CTB技术下电池能量密度、体积利用率均实现显著提升,对提升续航里程带来实质性赋能。其中,海豹更是全球首款搭载量产CTB技术的车型,在高强度车身和刀片电池的加持下,该车在电池安全、整车安全、电池容量上有了大幅提升。

编辑说:通过此次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CTB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颇为出色,而这也恰恰是当下新能源车用户最为关心的一点。要知道,当下新能源车在市场中的渗透率已经突破30%,通过这次的碰撞试验,无疑是为这些用户带来了“定心丸”。当然,我们也期待后续会有更多其他车型,参与到这样的碰撞试验,这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促进国内汽车的发展。那么,你觉得这次比亚迪海豹的碰撞试验到底如何,你更期待哪款车型进行测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恒远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dgtzz.com/jsjd/3722.html